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公报
仙桃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
议案办理工作情况报告
——2023年10月24日在仙桃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政府党组成员、市政府办公室主任 胡纯平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办理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杨林尾镇代表团提出《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议案》,市政府高度重视,按照“政府主导、公益导向、保障基层、改革创新”的原则,积极打造紧密型医共体,推进“医卫融合”,强化编制、人才、投入等政策保障,在加强市、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主要做法
医疗是民生之需。市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认真办理人大议案,高标准、高效率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1.高位推进用真情。市政府坚决落实“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扎实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市长孙道军多次实地调研相关情况,对改革方向、改革方案、改革质效提出了明确要求。在今年的全市医改领导小组会议上,孙市长就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专科联盟建设作出了具体安排,详细部署了医共体三年发展行动计划,为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明确了方向。
2.精心谋划下真功。我们以“内学宜昌、外学三明”为契机,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仙桃市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并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期间我会同市卫健委多次研究实施方案,数易其稿,确保方案科学严谨,操作务实可行。
3.高频调度求真效。市政府坚持将议案承办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努力把代表们的建议变为政府工作的实践。定期督导相关镇办和有关部门工作推进情况,加强与代表沟通联系,及时答复反馈办理进度,确保工作落实有力。
二、议案办理情况
1.多措并举推动市镇村一体化运行。一是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组建由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市第四人民医院、市皮肤病防治院参与的紧密型医共体。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一科包一院”方式,安排15个基层最急缺的临床业务科室帮助15家镇卫生院强基础、创特色、提能力。组建以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代表的2个专科联盟,2家医院分别制定《一院一策帮扶方案》,选派高年资专业技术骨干对19家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业务指导,推广建立中医药诊疗质控中心、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中心和妇幼保健管理中心。二是推进市镇一体化。在市四医院设置市慢病管理中心,由市第一人民医院派驻专家团队坐诊、三级查房,健全全市慢病管理体系。按照二级医院标准,建成彭场、长埫口、陈场等3家区域中心卫生院,明年计划完成通海口、毛嘴、三伏潭等3家区域中心卫生院。实施“市聘镇用、镇聘村用”人才引进机制,招聘15名医学专业本科生到镇卫生院执业。三是推进镇村一体化。因地制宜精简、合并全市村卫生室至527个,发挥医疗资源最大效益,通过镇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以及邻(联)村延伸服务等方式,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全覆盖。在通海口、陈场、沙湖、杨林尾、剅河和胡场等6个镇试点镇村一体化管理,在人员聘用、工资补助、社会保险“三制度”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财务、考核等方面形成统一管理模式。进一步理顺人员,对只从事公共卫生服务不从事医疗业务的村医进行劝退、整合、调整岗位;对外出人员按要求返岗或退出序列;计划分3年时间,对在册村医到龄人员实行有序退出,目前70岁以上村医已全部退出序列。
2.多管齐下提升医疗水平质效。一是推动省市共建医联体高效运行。市第一人民医院与武汉同济医院建立医联体,与武汉协和医院合作共建心脏大血管外科仙桃基地;市中医医院和浙江省中医院合作,成立“周郁鸿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仙桃站”;市妇幼保健院与武汉协和医院签订医疗技术协作协议。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省级公立医院专家每周到仙桃坐诊帮扶,目前已接诊2696人次。二是加强重点专科建设。印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将市直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重点专科建设纳入单位主要负责人绩效考核,科室主任作为专科建设第一责任人,实行“三个挂钩”(与科室负责人绩效工资挂钩,与科室医务人员职称晋级和评先评优挂钩,与科室负责人职务任免挂钩),推动重点专科建设取得实效。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内分泌科等9个专科和市中医医院肾病科、针灸科等4个专科正在进行本年度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审工作。三是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出台《仙桃市医疗质量管理考核方案》,对市直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的病历、处方进行考核,组织省级专家对市直医院2022年度9起医疗纠纷病历进行评鉴。开展不合理医疗检查及用药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发现问题808条,均已整改完成。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展患者满意度测评和暗访工作,发现问题25个,进行挂网公示整改。市中医医院开展“清廉+打击医疗不正之风”专项整治行动,通报13人、罚款13人、约谈7人。四是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万名大学生乡村医生配备”项目,今年已招录51人;落实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录取定向生9名;引进医学专业研究生14名、医学专业本科生7名,充实公立医院人才队伍。组织市直医疗机构到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等省级公立医院进修学习11人次,安排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骨干到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进修学习29人次;分批次对1046名乡村医生开展“医卫融合”知识培训19场次。对已分配上岗的71名大学生村医进行跟踪问效。
3.多点发力打通医疗服务“最后一公里”。一是做实“医卫融合”。将全市732个村(居)按照网格划分,组建196个家庭医生团队,组织2563名医务人员开展“户户走到”,共随访17万4千余户,建立健康档案一百万余份。上线“仙家医”平台并运行,对全部人群按照健康、低危、中高危和重特大病等实行分级管理。目前,基层首诊率由59.8%提升到67.2%,镇域内住院率由48.6%提升到55.7%。二是完善智慧医疗建设。区域临床检验中心系统实现对接,数据实现互通,检验结果实现互认。心电“一张网”远程会诊总量超34万例,日均会诊量约280例。影像远程诊断服务累计20.24万例,30分钟内可完成报告回传。区域审方248.99万条,全市处方合格率达98%以上。“空中”中药房在张沟、三伏潭等地试点运行顺畅。市直公立医院开通便捷掌上就医服务,服务35万人次。三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例均费用由10802.4元下降到8906.8元,降幅17.5%。市中医医院住院例均费用由9197.7元下降到7568.6元,降幅17.7%。全市公立医疗机构完成3批次81个品种药品及12批次耗材带量采购,较集采前药品、耗材价格平均降幅均达到50%以上。
三、下段工作安排
1.加强联系沟通。进一步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沟通,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广纳代表们的意见与建议,不断调整、改进、优化工作措施,确保好的议案早日转化成民生成果。
2.狠抓任务落实。加快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新格局,提高市域内就诊率。为村卫生室配备100台便携式心电图机,做好村医退出的“后半篇文章”,优化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全市医疗机构医疗质量和运营质量管理,持续在全市开展清廉医院建设暨医疗机构不合理医疗检查及用药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3.对标对表推进。严格按照《关于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清单》要求,继续高效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落实好人大代表议案是市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我们在议案办理中做了一些工作,但离人大代表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存在一定差距。市政府将一如既往地接受人大监督,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拓宽工作思路,严实工作标准,改进工作作风,以更加务实的举措,努力把议案办实,把实事办好,推动办理工作再上新台阶,为我市加快实现“挺进五十强、创成文明城、建设示范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