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公报
仙桃市人民政府
关于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2023年10月24日在仙桃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农业农村局局长 蒋 超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工作情况,请予审议。
我市于2019年获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以来,以黄鳝和富硒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畜禽蛋制品及现代种业等“1+4”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为抓手,大力提升稳产保供能力,培育重点农业主体,搭建集聚发展平台,促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深走实。2023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5.17亿元,同比增速3.0%;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81.6亿元,同比下降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49元,增速7.4%。
一、主要工作
1.建设“大基地”,优质农产品供给大幅增加。始终牢记“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多措并举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供应充足,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夯实基础。2023年前三季度,全市秋粮生产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面积135.54万亩,较上年增0.92万亩,增幅0.68%;总产63.52万吨,较上年增1.21万吨,增幅1.9%。蔬菜种植面积13.81万亩,预计产量17.47万吨。生猪出栏数46.8万头,家禽出笼505.6万只,禽蛋预计产量1.9万吨。渔业产量21.78万吨,同比增加2.6万吨,增幅13.6%。同时,大力实施“二品一标”工程,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数量达到19个,“二品”覆盖面积达5万亩,在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均为100%。
2.培育“大龙头”,重点主体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市农业主体已实现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从单纯生产到综合带动、从收益独占到利润共享的转变,展现出较强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进入到成长成型的蓬勃发展期。截至目前,全市发展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573家,同比新增546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2家(国家级2家、省级30家、市级70家),合作社2092家(国家级15家、省级18家、市级105家),家庭农场2380家(省级39家、市级54家)。全市实现了每村至少有一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并带动农户总数超过26万户,带动户均增收千元以上。
3.打造“大产业”,特色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紧紧围绕黄鳝及富硒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畜禽及蛋制品、现代种业等5大重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农工、农商、农旅融合发展稳步推进。一是农工融合稳步增长。黄鳝加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加工产能达到0.8万吨;仙桃香米年加工产能达到100万吨、莲藕加工产能超过2万吨;生猪、家禽、禽蛋加工量分别达到20万头、5万吨、2万吨,带动全市畜禽及蛋制品产业链稳步发展。二是农商融合蓬勃兴起。全市镇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全部开通服务,已实现四条线路对150个镇村物流服务站点进行配送;企业孵化中心累计入驻电商企业11家,带动创业就业130余人;O2O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馆已入驻企业23家,入驻产品品类38个,相关产品86种。三是农旅融合加快推进。深挖农旅资源,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9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4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湖北旅游名村2个,农家乐近百家。
4.打造“大平台”,产业集聚平台加快做大。积极打造以食品产业园为主,以乡镇产业园为辅的“1+5+N”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格局,引导全市按照宜养则养、宜种则种的原则,围绕“水田稻鳝虾、池塘鳖蟹特”特色产业方向,抓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重点聚焦郑场豆豉、毛嘴卤鸡、杨林尾水产等镇域主导产业,建设一批标准原料生产、加工转化集聚、主导产业突出、利益联结紧密的农业产业强镇。截止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4个。
二、主要问题
1.主导产业开发不够。水产、蔬菜是我市主导产业,产量常年位居全省前列,但加工量还不到生产总量的15%,且多为初加工,精深加工不多,附加值不高。
2.招商引资力度不大。地方政府和部门对农业产业招商重视程度不够,近三年都没有重大农产品加工项目签约落地,农业产业发展基本上在存量中找增量。
3.产品集聚程度不高。我市农产品加工种类丰富,涵盖米面磨制、畜禽制品、水产加工、休闲食品等品类,但没有像潜江小龙虾、随县食用菌这样的集聚产业,带动力不强、知名度不高。
三、下步打算
1.全力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一是坚决守牢粮食安全底线。确保全年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176.5万亩以上,油菜面积稳定在86万亩左右,大豆面积稳定在14.2万亩以上;二是守住农产品安全红线。落实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省级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是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完成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取2023年新建高标准农田3万亩,继续抓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四是调整万亩传统水产养殖结构。黄鳝产业示范带沿线网箱养鳝规模达到11万亩,胡场、张沟、杨林尾等地鮰鱼规模达到4.5万亩,稻渔综合种养规模达到23万亩。
2.全力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农业产业招商和主体培育,加快推进“1+4”重点产业链建设,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超过7%。一是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争今年全市招引和培育10个重点农业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招引落户农业投资项目13亿元以上。二是大力培育壮大农业经营主体。力争至少新增10个以上市级重点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是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重点围绕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链奖补、贷款贴息、贷款债券等资金,力争全年争取产业发展资金2000万元以上。
3.全力发展现代乡村服务业。一是加快电商物流体系建设。通过电商进农村,健全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完善的市、镇、村三级物流共同配送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快递配送效率;深化电商在农业农村中的应用,推动电商与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俗文化等地方优势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农村电商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化运营机制。二是加快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仙桃田园水乡特色农业优势,加快推进梦里水乡、沔阳小镇、沙湖国家湿地公园、阿尔迪有机生态园等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旅游名镇和旅游特色村,重点支持彭场大岭村、张沟先锋村等具有一定旅游发展基础的行政村,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依托本村优势产业配套发展旅游经济。培育一批“名店”和“老字号”餐饮品牌,重点在环排湖区域及仙西沿线开展民宿评定,将民宿产品纳入全市文旅产品体系。加强旅行社与乡村旅游项目之间的合作,推动我市旅游产业发展,同时将乡村旅游宣传纳入到城市旅游宣传范畴,提高仙桃乡村旅游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建设美丽庭院。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实施厕所革命,大力发展美丽庭院经济,其中,农村厕所革命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持续推进,力争2023年改厕1万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