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大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公报

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公报

时间:2023年12月01日 来源:

 

仙桃市人大常委会

关于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31024日在仙桃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常委会农员会主任  郭虎山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3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分常委会委员对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以黄鳝和富硒农产品、特色水产品、畜禽蛋制品及现代种业等“1+4”重点农业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搭建产业集聚发展平台,促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深走实。2019年我市获批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单位,2022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产值349.57亿元,同比增幅7.1%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机制逐步完善。编制了《仙桃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和《仙桃市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质行动方案(2021—2023年)》。重点抓好推进新型农业产业化的规划布局、农产品及农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平台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打造、扶持新型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政策落实。大力培育农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农业企业等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产品加工产值、重点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纳入年度考核指标,推动全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健康有序开展。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2022年底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125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到75%基本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全市乡镇和建制村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础设施显著提升。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小龙虾产业集群项目、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项目等融合平台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以食品产业园为主,以乡镇产业园为辅“1+5+N”模式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格局。截止目前,全市已创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3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4个。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后劲明显增强。全面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计划,形成了运作高效的市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植保监测防控体系、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农科教示范培训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全面普及新型农机技术装备,2022年底,全市农机保有量突破30万台套,综合农机化水平达85.2%,推广应用北斗农机作业系统800台套,发展无人机专业社会化服务合作组织26家,配备无人机300余台套81%的畜禽养殖场实现养殖设备自动化,65%精养塘和特色水产养殖实现自动投食喂养。建立健全了种业研发新机制,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忠善合作社、中垦锦绣华农分别入选国家级黄鳝、油菜种业企业。

(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效益持续扩大。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之比达到1.881,农产品市场实现交易量超过120万吨,全市实现旅游人数545.62万人次、旅游收入32.24亿元。一是农工融合稳步增长。黄鳝加工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年加工产能达到0.8万吨;仙桃香米年加工产能达到100万吨、莲藕加工产能超过2万吨;生猪、家禽、禽蛋加工量分别达到20万头、5万吨、2万吨,畜禽及蛋制品产业链稳步发展。二是农商融合蓬勃兴起。全市镇村电商物流服务站点全部开通服务,已实现四条线路对150个镇村物流服务站点进行配送;企业孵化中心累计入驻电商企业11家,带动创业就业130余人;O2O特色农产品线下体验馆已入驻企业23家,入驻产品品类38个,相关产品86种。三是农旅融合加快推进。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39个,省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4个,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2A级景区1个;湖北旅游名村2个,农家乐近百家。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农村产业建设规模普遍不大。全市农村农业用地流转力度不大,大量的农业用地仍由农户分散经营,农村基础产业的规摸化生产程度不高,推进新技术和实施机械化的进程缓慢。农村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不多,块头不大,在全国、全省有影响的企业基本没有。农村产业的链条延伸不长,精细化不足,大部份农村产业仍以原材料和粗加工为主。这些因素阻碍了农村产业的现代化进程,导致农村产业的竞争力不足,持续发展的潜力不大。

(二)农村产业融合经营联系不紧。农村产业的现代化经营理念普遍不高,大部份产业仍采取分散和独立的家族经营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化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基地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建立,大部分农户以租赁土地的方式入社,没能真正和合作社融为一体。农村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联系合作不紧密,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合作社和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现代化程度不高,发展的活力不强,一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产业规模效应、品牌效应不明显。

(三)农村产业发展壮大支持不够。农村产业的有效发展,需要政府强力和长期的支持,需要在基础设施和科研项目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农业产业的科研项目基本是企业自主投入资金研发。重点农村产业项目建设的支持,以争取省级、国家级资金为主,市级投入资金很少,大部分农村中小企业基本没有扶持政策。农业产业投入大见效慢,社会资金不愿意进入,农村产业发展缓慢。

(四)农村产业带农增收机制不强。一方面,我市的大部份农村产业品牌不够响,产业延伸的链条不长,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企业经营产生的利润不多。另一方面,农民与合作社融合不紧密,农民共享企业利益分配的机制不完善。大部份农民仍以分散的传统基础产业经营为主,受农业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农民增收空间越来越受限增收难度持续加大。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建议

综合调研情况,对我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扶持壮大农村产业经营主体。一是积极拓宽招商渠道,全面落实优惠政策,完善项目跟踪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投资现代农产品加工业。二是培植壮大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龙头企业建设规模化农业基地,同时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通过工厂化运作提高农村产业经营水平。三是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按照省、市级标准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规范,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升合作社在生产组织、技术推广、品牌创建、市场开拓等方面的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适应市场和驾驭市场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二)加快推进农村产业链式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打破行政区划,整合特色资源,以各地优势主导农业产业为基础,发展配套二三产业,形成联合发展格局。构建完善现代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基础产业与二三产业有机融合,结成利益共同体。按照新三品一标要求,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做到统筹资源,统一规划,融合发展,建成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探索建设农村产业保障机制。统筹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构建农村农业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在争取国家级,省级项目资金的同时,加大市级财政资金对三农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农村产业科技开发和农用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实施以奖代补、贴息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形成全社会共同开发农村产业的新格局。

(四)拓宽发展农村产业增收渠道。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进一步推进优势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区域化、规模化的特色产业,夯实农民增收的产业基础。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和附加值。推动农民合作社完善经营管理模式,让农民社员参与企业利润分配,做到利益共享,切实增加农民的增收渠道。


友情链接

郑场 毛嘴 剅河 三伏潭 胡场 长埫口 西流河 彭场 沙湖 杨林尾 张沟 郭河 沔城 通海口 陈场 干河 龙华山 沙嘴 工业园 高新区 沙原 九合垸 排湖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