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公报
根据市委要求和市人大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9月至10月,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企业走访、帮办代办、问卷调查等方式,就我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开展调研,对6月份市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交办问题的整改情况进行了跟踪督办。本次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0余场,发放调查问卷820份、回收732份,组织代表参与调研200余人次,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6月21日,市人大常委会优化营商环境专题询问结束后,市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对专题询问交办的105个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方案,积极主动整改,目前整改率为70.5%。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专题询问交办问题整改满意度为89%。
1.政务服务持续优化。持续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跑动次数”,8个事项办理环节压缩50%,为办事群众减少材料1万人次。建设湖北政务网上营商环境特色服务专区,已上线123项特色服务。逐步提升无差别全科综合窗口比例,目前综合窗口14个,已进驻24个部门共计1616项政务服务事项。加强“异地办”“指尖办”创新改革,武汉城市圈跨城通办服务事项410项,跨省通办事项56项,“指尖办”已有225项事项在“鄂汇办”APP实现了掌上查询和办理;推行全面无纸化、全程电子化留抵退税办理,办理时限缩短至3个工作日;推进228项涉税事项网上办,年度纳税时间压减至80小时以内。
2.企业扶持持续发力。以市场主体倍增工程、龙头企业培壮工程为抓手,推动市场主体发展提档加速、量增质优。1-8月,新发展各类市场主体18011户,同比增长90.21%;狠抓“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建立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和帮扶机制,4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举办沔阳三蒸美食节、鳝食烹饪技能大赛、风味小吃评鉴会、电商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促进消费市场回暖升温。定期组织政银企“早餐会”、对接会,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在全省率先全面推广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强化企业信用管理。
3.法治保障持续强化。组织“进企送法治礼包”活动,开展新《安全生产法》《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司法》等涉企法律法规宣传26场。开展“调解促稳定、喜迎二十大专项行动”,调解涉企矛盾纠纷33件。推进建立破产专项保障基金,用于支付或垫付破产费用、安置职工、企业维稳等,目前已有资金100万元。推行“胜诉即退费”改革,切实降低当事人诉讼成本,目前已网上退费264笔60余万元。成立仙桃企业合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已制定出台《仙桃市开展企业合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4.外贸发展保稳求进。对重点外贸企业加强摸底调度,强化企业包联服务,1-8月回归外贸数据8.4亿元。引导货代、船运、报关企业及外贸企业协同配合、联合作业,专人专岗专责对进口报关单实时跟踪。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积极组织16家企业参加了大健康博览会和第五批荆楚云展,帮助健鼎电子争取2022年进口贴息项目资金849.4万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务服务有待进一步深化。还未彻底解决与国省垂管系统共享对接不畅的问题,统一受理平台应用仍然不全面,不同程度存在双轨运行、数据重复录入情况。省内兄弟市州宜昌、襄阳等地,已全面推行“一窗通办”和“首问负责制”,而我市依然设有行业窗口,综合受理能力不强,尤其是基层便民服务中心,虽然设有综合窗口也难办综合事项。串联、并联审批效率依旧不高,推进“一事联办”还欠缺力度,一些联办事项,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等,即便建有系统也难以实现全流程线上办理,数据补录工作量较大。此外,有的部门政务作风不优、服务意识不强,仍然因循守旧不愿办、能力不足不会办、照本宣科不敢办,少数单位和工作人员有敷衍塞责、态度傲慢的情况。
2.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项目招商过程中决策不够严谨规范,沉淀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待妥善解决。办理不动产登记需多次跑腿,房屋测量有读图不细心的现象。仙桃高新区体制机制尚不健全,缺乏工程、规划方面专业人员,“二号章”暂时无法启用。部分市政建设围蔽时间过长、占道施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
3.要素保障有待进一步夯实。招工难、融资难等“老大难”问题仍未有效缓解,普遍存在技术工难招到、专业人才难留住的现象。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贷款渠道单一、信贷产品少、融资成本高,尤其是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等政策措施不足。企业普遍反映用电闪停频繁,停电或限电时有无预先通知,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能源使用高峰期时气压和水压较低,有的企业因供水、供气不足无法正常生产。仙桃市快递费高于周边县市,对比周边地区每单快递费用高出约15%。开放平台建设还不完善,仙桃港运营困难,外贸鼓励政策还不够充分,再加之疫情冲击,企业出口信心有所弱化。
4.执法效能有待进一步提升。涉企执法依然存在不规范不审慎的情况,有的部门新事情沿用老法,法制审核不严格;有的部门执法时处罚依据、救济途径、法定期限告知不规范。个别执法人员不严格执行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存在处罚畸重畸轻等不合理情形,同样违法情形不同对待,部分行业监管部门执法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水平不高,有的甚至一事多查,对市场主体造成困扰。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制度还未完全推行到位,市场主体轻微违法行为容错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传统执法范围、模式和措施不能够适应当前新领域、新业态的发展需求,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的衔接有待加强。
5.惠企助企仍需进一步加强。惠企政策信息平台已建成,暂未正式投入使用,认领类属“免申即享”清单项目、竞争性补贴项目资金仍为线下办理,上级部门一些稳定经济的好政策不能向企业精准推送。部分企业反映惠企政策吃不透、拿不准,相关部门对惠企政策宣传多、解读少,在疫情影响下,有些中小企业投资规模较小、生产能力有限,能享受到的惠企政策十分有限。优惠政策仍有选择性执行的现象。帮助企业通过创新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办法不够多、效果不够明显,缺乏投资基金引导,此外,科技投入对比全省平均水平仍有差距,2021年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
三、相关意见建议
1.加快推动政务服务提档升级。升级完善“一网通办”,坚持线上为主、线下兜底,推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强化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电子证照应用,开发数字场景应用,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更好满足企业群众的多样化、便捷化办事需求。全面深化“一窗通办”,合理设置市镇村三级政务服务窗口,建立分类分级办理机制,培养“一岗多能”“一人多技”的综合受理队伍,打造“一窗受理”金牌服务窗口。持续深化流程再造,深入推进跨部门、跨层级业务系统重构与资源整合,明确审批路径、捋顺服务流程,精简高效解决办理过程中的各类疑难杂症,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帮助市场主体解难题、渡难关、增活力。加强推动作风建设,多帮忙、少添乱,当好“店小二”,做到一切工作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让群众和企业办事更加有尊严、有温度。
2.多措并举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尽快完成全市惠企政策的梳理整合,丰富“惠企政策直通车”平台内容,推动涉企政策信息“集中公开”“精准推送”;强化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解读,建立政策落实情况跟踪问效机制,让惠企政策实实在在见到效果、发挥作用。积极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立足实际、外引内育,强化个性化的职业指导与教育培训,破解企业用工难题。做强融资担保平台,提高企业增信能力,持续推广“信易贷”“应收账款融资”“知识产权质押贷”等业务规模,加强对中小微企业和受疫情冲击较大行业的融资倾斜力度,切实提升金融信贷服务水平。优化整合物流市场资源,建设功能集聚、设施集约的物流节点,强化与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联动。保障水电气稳定供应,加强水电气领域涉企收费监管,确保企业达产达效。
3.守正创新充分释放法治力量。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坚决纠治趋利性、关系性、选择性执法,全面推广市场轻微违法经营行为“双免”清单,最大限度减少执法司法行为对企业影响,真正做到执法有度、执法有情。深化“互联网+监管”,优化监管事项目录清单和检查实施清单,持续推进跨部门联合监管和非现场监管,提升监管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仙桃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推行“红黑名单”公示制度,健全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注重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探索涉企普法新载体、新形式、新方法,引导市场主体诚信交易、守法经营、有序竞争。
4.用心用情培育企业做大做强。加快解决招商引资过程中的历史遗留问题,尤其涉及土地房屋产权等方面问题,排查摸底、建立台帐,分类处置、妥善化解,解开企业发展“死疙瘩”。着力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双创”平台建设,加大创新主体、隐形冠军的培育和扶持,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能力。整合招商引资力量、大力支持仙桃B保转型升级,推动仙桃海关、汉江仙桃港、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对内扩容提质、对外辐射带动,持续推动区港联动发展;重点抓好外贸企业尤其是非织造布企业开源引流、扩规提质,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增添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