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人大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人大公报

市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公报

时间:2025年05月08日 来源: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调查报告

 

──2025328日在仙桃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人大城乡建设与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曾令勇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工作安排,23月份市人大城环委在人大常委会领导带领下,组织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城环委委员深入企业、项目、工地等一线现场开展调研。调研过程中,通过实地视察、市场主体走访、组织座谈等多种方式,围绕2024年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展开了全面详实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1.大气环境质量显著改善。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88.5%,较目标任务高出2.4个百分点,全省排名第5位,同比上升2位,改善幅度位列全省第三;PM2.5平均浓度为31.2μg/m?,全省排名第5位,同比提升5位,下降幅度达18.8%,改善幅度居全省之首;重污染天数为0天,同比减少6天,全面达成省下达的目标任务。

2.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2024年水环境质量与2023年持平,总体保持稳定。全市5个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中,3个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类,优良率为60%,达标率达100%

3.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可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累计达到48.12%,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的46.52%的目标任务;完成41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农村环境整治累计完成率达79.62%;对7块用途转变为一住两公的地块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纵深推进。

1.湿地保护与修复稳步推进。2024年采取土地面积置换方式还湿3365亩,湿地修复3800多亩,清除湿地内违规种植的意杨14.5万株,拆除违规涵闸3座。

2.绿色环境品质逐年提升。2024年共栽植各类苗木201余万株,折合造林面积3.5万亩,新建改建游园10个、改造提升景观节点15个。

3.水利生态修复工程稳步实施。2024年,调度泵站、闸站生态引水12.49亿方,较2023年度增加1.31亿方;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实施了洛江河生态修复、东荆河生态修复、毛嘴小流域单元治理、分流河整治等工程。

(三)污染防治工作措施有力。

1.大气污染防治精准有力。完成165蒸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和224蒸吨以上天然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强化秸秆禁烧工作,印发工作月报,实施人工增雨9次;加强扬尘治理,落实工地六个100要求,共督办55次,整改174项扬尘、噪音污染问题,同时,取缔出店烧烤、露天烧烤行为120起,现场整改不正常使用油烟净化器、不及时清洗烟道等问题410个。

2.水污染防治扎实有效。全力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完成三江一库”358个排口的整治;完成城西片区雨污分流改造和3处小微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新建和改造雨污管网32.8公里,完成占比115.1%,完成整治地下管网混错接1123处、完成占比57%(当年计划50%),修复管网缺陷459处、完成占比32%(当年计划30%);完成城东污水处理厂扩规3万吨项目。

3.面源污染治理有序推进。开展清洁家园”“垃圾清零行动,坚持一把扫帚扫到底,2024年度收集、转运生活垃圾34.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6.12%,全市非禁养区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100%秸秆利用率逐步提升,全市15个乡镇设立秸秆收储点20个;农村户厕建改工作不断推进,全年共完成建改6788户,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60.4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大气环境质量提升基础不牢固。关键性指标改善难度大,《仙桃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控制在30μgm3以下,而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PM2.5持续改善面临巨大压力,距离十四五目标仍有差距。农村秸秆露天焚烧、油烟直排、露天烧烤现象较为普遍,部分施工工地未能严格落实六个百分百要求,非道路移动机械管控不规范,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难,产业转型不快,这些问题导致大气污染物排放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二)水环境治理短板依旧。我市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虽达到考核目标,但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排名仍在全省倒数第二。一是水资源匮乏。市内主要支流通顺河流域缺水严重,据近年统计,通顺河泽口闸每年平均断流达到160天以上,仅靠我市沿江的泵站保证通顺河流域最低限度的生态流量,冬季汉江主要保供饮用水,面临无水可用现状。二是管网建设滞后。地下管缺失仍是城市建设的最大短板,沔州大道、新城大道、仙桃大道、汉江路、丝宝路等主干道仍为一雨一污;沔街大道以北缺少污水主管网,区域约3.5平方公里主要依靠锦瑞路、洛江河合流制箱涵为排水主通道;部分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还存在管网空白区;老城区仍沿用原合流管网。管网缺失也是导致雨污混流、污水漫溢、污水直排的主要原因。三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城区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偏高,部分区域污水处理能力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如南城区域至今尚无污水处理厂,与南城高速发展不匹配,随着人口和工业企业不断增加,污水产生量持续上升,现有污水处理能力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三)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效能不足。一是统筹考核不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但部门只有职责清单,没有量化的考核数据,部分责任没上肩。二是工作合力不够。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不够顺畅,存在互相推诿现象,尚未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三是部分单位在职能权限分配上存在明显不足。市住更局主要负责管网的建设与维护,而执法权却归属城管局,污水处理工作则由城发投集团承担,这就导致了建设、执法与处理环节相互割裂,监管与执行分离,阻碍了水环境治理一体化推进的进程;沙湖湿地公园管理局同样存在类似的权限困境,沙湖湿地公园管理局仅具备监管职能,而执法权分散在市自然资源与城乡建设局和市农业农村局,并且其管理区域在行政权限上又分属沙湖和五湖,这种复杂的权限划分致使管理协同难度增大,严重不利于沙湖湿地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四)环境治理长效机制不完善。一是智慧化监管能力不足。现有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功能主要用于监测,对复杂污染成因解析、污染溯源不够,同时,部门间数据共建共享也不够。二是宣传不够。宣传工作未能形成持续且深入的影响力,一方面,宣传内容多聚焦于环保理念的宽泛传播,缺乏对具体环境治理措施、政策法规细节以及公众可参与行动的详细阐释;另一方面,宣传方式单调,注重工作方式与成效,缺乏反面案例警示。

三、工作建议

(一)大力推进三美建设,夯实治理基础。一要加大投入,加快推进三大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引隆补水工程,引隆补水工程是我市改善水资源供需状况、提升生态用水保障能力的核心枢纽工程,要组建专业工作专班,倒排工期,多管齐下,加速推进项目落地。加快推进南城污水处理厂项目,南城污水处理厂项目是提升仙桃南城区域水环境质量的关键之举,核心是资金保障,要积极申请中央及省级环保专项资金,加强与金融机构合作,确保南城污水处理厂尽早建设,解决南城污水排放问题。加快推进水系连通工程,立足仙桃整体水系格局,尽快实施城区五河四湖水系连通工程,打造水润南城新景象。二要加大整治,攻坚三大行动。要聚力清洁家园行动,发挥市民主体作用,常态化开展三堆两垛三乱”“厕污垃整治,建立长效机制。要聚力管网整改行动,聚焦中央督察反馈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好管网混错接、缺陷整治,确保按期完成。要聚力秸秆综合利用行动,贯彻实施好湖北省秸秆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着力提高秸秆离地利用率,打破秸秆焚烧导致的环境污染困局,助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三要加大考核,深化三个制度。围绕水清、河畅、岸绿、景美愿景,深入推进河长制、沟长制、林长制,在制度上更优化、考核上更严格、激励上更分明。

(二)进一步理顺管理机制,构建高效协同的治理体系。一要构建齐抓共管体系。加强政府统筹,建立健全跨部门的协调会议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作;建立数据平台共享机制,打破数据壁垒,强化共建共享,提升协作效率,实现信息的高效流通与深度利用,同时,加大生态环境智慧化建设,实现及时预警、及时溯源、及时处置;建立部门考核机制,要制定部门年度清单式、数据化、项目化考核指标,以考核推进治理。二要提高湿地公园管理质效。精准捋顺行政权与执法权归属,构建统一高效的执法体系,全方位提升湿地公园管理的规范性与权威性,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快厂网一体化管理体系。学习外地先进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厂网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统筹规划、协同建设、统一运维的高效体系。

(三)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树牢绿色发展理念。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七进活动,常态化、全方位开展环保宣传。一要坚持普法与执法相结合。先普法再执法,将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宣传深度融入每一个执法环节。二要坚持正面与反面相结合。深入挖掘本地先进典型,建立生态环境违法典型案例曝光机制,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法治观念,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监督压力。三要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既要注重报、台、网、微、端全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也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特色的线下宣传活动。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友情链接

郑场 毛嘴 剅河 三伏潭 胡场 长埫口 西流河 彭场 沙湖 杨林尾 张沟 郭河 沔城 通海口 陈场 干河 龙华山 沙嘴 工业园 高新区 沙原 九合垸 排湖风景区